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主页 | 本站首页 | 本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教学科研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工作 | 实验室建设 | 留筑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喜报】我院周苏博士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
2021-09-02 10:51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我院周苏博士主持申报的课题《亚极光弧与极光椭圆分离机制研究》获得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合计直接经费36万元,该项目为周苏博士主持的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前,周苏博士在同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于2019年主持申报的课题《基于DMSP/SSUSI观测的喉区极光统计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截至目前,我院已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周苏博士入职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以来,在各位老师的帮助下,迅速地适应了新工作,出色地完成电磁场与电磁波、高等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学校学院各位领导的支持下,周苏博士积极展开科研工作。周苏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结合空间卫星与地面台站数据,利用Matlab与Python等软件中的数据挖掘、处理、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研究地球极光的物理机制及其对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影响。周苏博士介绍,地球80公里高度以上的空间是大部分人造卫星运行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近地空间,但是,近地空间并不是绝对真空,而是存在稀薄的大气层并处于电离状态,带电粒子运动方式受地球磁场约束。众所周知,地球表面10公里高度以下的对流层存在着常见的地面天气灾害,比如台风、雷暴、冰雹雨雪干旱等地面天气灾害对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造成重大威胁。类似的,80公里高度以上的近地空间天气灾害对人类太空探索活动构成重大威胁,比如高能带电粒子可以穿透宇航服以及损坏卫星载荷,高能带电粒子亦能沉降至大气层产生极光现象,因此,研究极光的物理机制对于理解近地空间环境极其重要。在周苏博士这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计划利用低高度DMSP卫星与地面SuperDarn雷达等台站观测数据,结合空间等离子体理论模型,研究午后亚极光弧和夜侧亚极光弧与极光椭圆的分离机制。

周苏博士目前已经在国际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7篇。除此之外,周苏博士积极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申报工作。该项目申报获得立项,标志着近几年我院教师的科研基础与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体现了学校、学院对青年教师培育的高度重视,也展现了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工作环境。

关闭窗口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教学动态 
> 学习园地 
> 通知通告  
> 学院风光 
· 【最新】2023年博士招聘

版权所有@贵阳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制作维护:贵阳学院宣传部

地址:贵阳市南明区见龙洞路103号 电话:5231950  邮编:550005

 ICP备案号:黔ICP备10200552号-1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0536号